取消
清空記錄
歷史記錄
清空記錄
歷史記錄
下面是無錫安尼可為您分享的硫酸的發展史與存在情況,不了解的歡迎前來咨詢查看哦,無錫安尼可為您一一講解分享。
硫酸發現于公元8世紀。阿拉伯煉丹家賈比爾通過干餾硫酸亞鐵晶體得到硫酸。一些早期對化學有研究的人,如拉齊、賈比爾等,還寫了有關硫酸及與其相關的礦物質的分類名單;其他一些人,如伊本·西那醫師,則較為重視硫酸的種類以及它們在醫學上的價值。
在17世紀,德國化學家Johann Rudolf Glauber將硫與硝酸鉀混合蒸汽加熱制出硫酸,在這過程中,硝酸鉀分解并氧化硫令其成為能與水混合并變為硫酸的三氧化硫(SO3)。于是,在1736年,倫敦藥劑師Joshua Ward用此方法開拓大規模的硫酸生產。
在1746年,John Roebuck則運用這個原則,開創鉛室法,以更低成本有效地大量生產硫酸。經過多番的改良后,這個方法在工業上已被采用了將近兩個世紀。由John Roebuck創造的這個生產硫酸的方法能制造出濃度為65%的硫酸,后來,法國化學家約瑟夫·路易·蓋-呂薩克以及英國化學家John Glover將其改良,使其能制造出濃度高達78%的硫酸,可是這濃度仍不能滿足一些工業上的用途。
在18世紀初,硫酸的生產都依賴以下的方法:黃鐵礦(FeS2)被燃燒成硫酸亞鐵(FeSO4),然后再被燃燒,變為能在480℃下分解成氧化鐵以及能用以制造任何濃度硫酸的三氧化硫的硫酸鐵[Fe2(SO4)。可惜,此過程的龐大成本阻礙了濃硫酸的運用。由約翰·道爾頓在1808年繪制的早期硫酸分子圖顯示了硫酸有一個位于中心的硫原子并與三個氧原子建立共價鍵。
后來,到了1831年,英國制醋商人Peregrine Phillips想到了接觸法,能以更低成本制造出三氧化硫以及硫酸,這種方法在現今已被運用。
在古代中國,稀硫酸被稱為“綠礬油”。 在公元650~683年(唐高宗時),煉丹家孤剛子在其所著《黃帝九鼎神丹經訣》卷九中就記載著“煉石膽取精華法”,即干餾石膽(膽礬)而獲得硫酸。
存在情況編輯
地球
酸雨中含有硫酸,酸雨中的二氧化硫(SO2)與大氣中的水反應,生成亞硫酸(H2SO3),亞硫酸又被大氣中的氧氣氧化,生成硫酸,隨雨水落到地面 ,引起酸性土壤的形成。改良酸性土壤通常用堿性物質進行中和。自然界中,很多含硫的礦物質,例如硫化亞鐵,在發生氧化反應后形成硫酸,所形成的液體為高度酸性,能氧化殘留的金屬物,釋出有毒的氣體。在生物界,有一種海蛞蝓(Notaspidean pleurobranchs)也能噴射含硫酸的分泌物來御敵。
金星
硫酸能在金星的上層大氣中找到。這主要出自于太陽對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及水的光化作用。波長短于160nm的紫外光子能光解二氧化碳,使其變為一氧化碳及原子氧。原子氧內鏈非常活躍,它與二氧化硫發生反應變為三氧化硫。三氧化硫進一步與水產生反應釋出硫酸。硫酸在金星大氣中較高較冷的地區為液體,這層厚厚的、離星球表面約45~70公里的硫酸云層覆蓋整個星球表面。這層大氣不斷地釋出酸雨。
在金星里,硫酸的形成不斷循環。當硫酸從大氣較高較冷的區域跌至較低較熱的地區時被蒸發,其含水量越來越少而其濃度也就越來越高。當溫度達300℃時,硫酸開始分解為三氧化硫以及水,產物均為氣體。三氧化硫非常活躍并分解為二氧化硫及原子氧,原子氧接著氧化一氧化碳令其變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水會從大氣中層升高到上層,它們會發生反應重新釋出硫酸,整個過程又再一次循環。
木衛二
由伽利略號探測器傳來的影像顯示,硫酸亦有可能出現于木星的其中一個衛星——木衛二,但有關細節仍存有爭議。
看了上面安尼可為您的分享與講解,您是否了解更多了呢?不了解的歡迎前來咨詢哦。